基层处于应急管理第一线,是防范“小险变大险、小灾变大灾”的关键环节,是突发事件处置的第一现场和前沿阵地,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聚焦基层防风险,夯实基础强能力,旨在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我省提出构建“目标同向使命共担、体系同构发展共促、资源同享力量共用、行动同步安全共治、队伍同建荣誉共勉”的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可以说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各地各部门要抢抓机遇,加快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全力以赴推动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是一场需要多方协同、共同参与的 “大合唱”。实际工作中,应急管理系统内队伍构成多元、体制多样、支撑多类,部门间“各扫门前雪”、资源力量“碎片化”、应急响应“慢半拍”等问题时常发生。这些问题越到基层越突出,应急管理工作也越难干。不难发现,无论是否有突发事件,基层总是疲于奔波应付,哪里需要就奔赴哪里,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缺乏系统思维和协同作战能力,像陀螺忙个不停,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就是要让各个“声部”在应急管理工作的“大合唱”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完美配合。要充分利用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的契机,结合地方实际,瞄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积极探索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的路径方法,全面推动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是一个新概念,没有可借鉴的有效经验,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未知中探索前行。一些地方至今未结合实际提出工作要求,有的地方收到文件却始终没有采取下一步动作,部分工作人员甚至不知道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的内涵。有的地方口号喊得多、实际行动少,或者等待其他地方和单位先吃“螃蟹”,或者等待上级出台更多政策支持来助推。有的地方认为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不过是重复“老一套”,拿出以前的制度措施敷衍应付。这些“等”“靠”“看”等观望现象,归根结底还是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要认识到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既是现实之需,又是长远之策,加强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和应急管理厅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意见》两个文件的学习,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消除消极等待和观望的心理,自觉地推进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建设。值得肯定的是,一些部门和地方已经开始探索,省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5名人员到应急管理厅挂职交流;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四川局各业务处深化与当地应急管理局协作,构建矿山安全“一矿一策一专班”监督管理专班机制;泸州市古蔺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身兼三职,负责全县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救援工作;自贡市消防救援支队人员到市应急管理部门火防科挂职交流,推动地方火灾防治工作……但也必须意识到,这些探索还不是普遍性动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和充分鼓励。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就是既立足于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同时又谋远谋深、着眼长远,为应急管理事业筑牢“奠基石”。年终岁尾,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等易发多发,安全风险防范化解任务艰巨繁重,“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正在推进。要把狠抓当前风险防范与着眼长远机制建设相结合,全面推进“五同五共”,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从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抓起,确保各项要求落地见效;要建立激励机制,在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对下级部门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地方大胆探索;要搭建更多平台载体,组织开展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共同参与的训演赛业务交流和文体活动,促进各部门人员身心融合,推动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上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众人划桨开大船。构建应急管理共同体是一件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就像盖房子一样,打好地基,万丈高楼大厦才能平地起。打基础重在“人心齐”,要把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建设纳入应急管理工作整体谋划,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步连着一步走,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
责任编辑:张国勇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